跳到主要內容區
清華學報
ISSN 0577-9170; DOI 10.6503/THJCS

   Cover

上博楚簡《容成氏》中的禪讓與放伐

新 第33卷 卷 第 2 期   九十二年十二月    漢學與東亞論專號

篇名 上博楚簡《容成氏》中的禪讓與放伐  
作者 淺野裕一  
類型 論文  
頁數 377-397  
下載  
語言 中文  
關鍵詞 容成氏,禪讓,革命,血緣世襲,天命  
中文摘要 1994年上海博物館由香港古物市場所購一千兩百多枚的戰國楚簡,已整理發表的文獻中,有一篇名為《容成氏》,其中列錄上古帝王譜繫,並記載堯、舜與夏、商、周三代政權更替的情形。前者和一些傳世的典籍,如《莊子‧胠篋》、《六韜》佚文類似,但強調期間政權轉移方式乃「皆不授其子而授賢」,也就是禪讓,則是《容成氏》所特有的。禪讓乃儒家政治主張中最為理想,也最被肯定的政權轉移方式,故相傳曾實際執行的堯、舜,在儒家體系中享有極高的評價與地位。但儒家也將禹、湯與文王、武王並列為三代理想之君王而加以讚賞,尤其是自孔子以來更將周朝視為理想國家。然而夏啟、商、周取得政權,卻都是採流血革命的方式,且三代都是以世襲的血統繼承建立一姓王朝,與禪讓的主張大相逕庭,兩者間似乎存在著極大的矛盾。先秦儒家學者,如孟子、荀子或儒家尊奉的典籍,如《詩經》、《尚書》等,皆以「天命」來化解此一矛盾。《容成氏》卻不循此途徑,對夏啟以下三代政權轉移與繼承的情形,未視為如堯、舜時的理想狀況,尤其對夏啟、商湯採負面描述,似乎表達了不贊同的立場,與傳世所見先秦儒家的態度明顯不同。這讓我們看到,當時儒家對於這一課題的主張,並未盡畫於一。

 

作者: 淺野裕一
類別: 論文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