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均餘影」覆議
新 第30卷 卷 第 4 期 八十九年十二月
篇名 | 「靈均餘影」覆議 |
作者 | 朱曉海 |
類型 | 論文 |
頁數 | 477-540 |
下載 | |
語言 | 中文 |
關鍵詞 | 楚辭,屈原,漢賦 |
中文摘要 |
自古以來,學界都認為《楚辭》對漢賦的影響甚鉅。筆者同意劉勰的論點:在使用文字營造視、聽臨場感,令讀者能被引導進入作者欲傳達的氛圍、情緒這點上,漢賦繼承了《楚辭》這項文學技巧上的成就。除此之外,一般所說《楚辭》對漢賦的影響甚鉅的諸論點,則恐怕有待商榷。 本文先指出:按照漢人的觀點,在文學類屬的發展歷史上,賦這種文類先出現,《楚辭》被視為賦這文類下的一種次文類,所以許多《楚辭》中的作品往往被漢人稱為賦。只是在賦的文類分支中,《楚辭》最早自成一系統,因此,應說是賦孕育了《楚辭》,而非《楚辭》影響了漢賦的成熟。至於《楚辭》之所以被認為是可自成一系統,因為按照漢人的觀點,必須出自屈原筆下,或者是屈原的代言人按照屈原的立場、情感所寫的作品,才可納入《楚辭》,並非一篇作品使用《楚辭》的句式或常見的名物,或者作品風格近似,即可當之。因此,《楚辭》可謂是屈原人格各項面透過文字方式的呈現,而屈原也可謂是《楚辭》這本作品集的血肉化身,《楚辭》與屈原乃一體兩面。既然如此,若要檢視《楚辭》對漢賦有無影響,當分別從漢賦家對屈原這作者的欽慕程度,以及沿襲《楚辭》這作品集中的題材、精神等兩方面入手。 就作品這面來看,《楚辭》各篇中許多題材在漢賦中驚人地少見,而漢賦作者經常選用的題材,且為歷世共許為漢賦特色者,於《楚辭》中亦杳然無痕。既如此,不悉《楚辭》如何發揮它的影響力。至於雙方作品都會涉及到的少數題材,如士不遇,漢賦家處理這問題的態度與《楚辭》作者迥然有別。而這種迥別反映在文類上,即自東漢以來,按照漢人態度專門處理士不遇這問題,而成為漢賦中的次文類者:〈七□〉、設論,作品數量甚多,而按照《楚辭》模式處理這問題,可視為《楚辭》體制代表的〈九□〉這類作品極少見。換言之,《楚辭》與漢賦極有限的交集部分,也表現出精神上的分道揚鑣,後者不復接受前者的處理態度。 就作者這面來看,當我們進行全面文獻耙梳後,即會發現:漢代雖然確實有兩三段尊仰屈原的材料,但在兩漢文壇學界,訾議屈原之聲實居主流地位,屈原於漢代的評價並不如後世揣想得那麼高。如果再將視野放廣一點,審視兩漢至魏、晉作家選取古代、近代人所寫的頌讚,我們更可發現,屈原極少被選取,縱使被選取作為頌讚對象,也是作為當時真正心儀的第一流人物的陪襯者出現。為了強化上述論斷,筆者且檢視兩漢至魏、晉作家對屈原所欽慕者(如伯夷),或時人視為與屈原同類者(如嵇康)的評價高下。那段時期的人們所以對屈原式的心態、行徑評價不高,社會情況變動恐為主因,波及人們面臨屈原同樣的兩難困境,必須抉擇時,雙方對各價值間的高下看法以致取捨不同。而這與屈原的思想、感情、行徑究竟是受儒家還是道家浸染較深、當時居主導地位的價值系統是儒學或玄學無關,因為不論哪家當令,兩漢與魏、晉人的價值取捨都有相當高的一致性,玄學當令,並未動搖原先對屈原不滿的主流意見,唯更形不利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