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聲學角度來看切韻前漢語去聲的來源─以嘉戎語為例
新 第32卷 卷 第 2 期 九十一年十二月 梅廣教授榮退論文集(語言篇)
篇名 | 從聲學角度來看切韻前漢語去聲的來源─以嘉戎語為例 |
作者 | 張月琴 |
類型 | 論文 |
頁數 | 297-325 |
下載 | |
語言 | 中文 |
關鍵詞 | 上古漢語,調類,去聲,-s韻尾,聲學,嘉戎語 |
中文摘要 | Pulleyblank(1962, 1973)與李芳桂(1980)認為上古調類對應於四種不同的音節韻尾。上古漢語去聲的-s韻尾到中古漢語變成-h,然後脫落。因此,漢語的上聲(或升調)的產生與-ʔ韻尾有關,去聲(或降調)的產生與-h韻尾有關。Hombert(1977)的聲學實驗發現阿拉伯文中-ʔ韻尾和-h韻尾分別有使前面元音音高曲線(pitch contour)上升和下降的傾向,這支持了中古的上聲是由-ʔ韻尾消失而形成的,去聲則由-h韻尾消失而形成的說法。 本研究從聲學的角度研究漢藏語系的一支嘉戎語的-s韻尾,發現它會使音長前1/3的音高曲線升高,同時也會使前面元音的音高曲線1/4至4/4處有下降的現象,後者和-h韻尾會使前面元音的音高曲線下降的特性相似。而跨語言的-s韻尾研究更指出嘉戎語-s韻尾有利於降調的產生是和調型(高平調)及-s韻尾的頻體的頻譜的功率平均值(mean power)較弱有關。 |
作者:
張月琴
類別: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