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清華學報
ISSN 0577-9170; DOI 10.6503/THJCS

   Cover

戰國時代「誠」概念的形成與意義:以《孟子》、《莊子》、《呂氏春秋》為中心

新 第35卷 卷 第 2 期   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    哲學概念史

篇名 戰國時代「誠」概念的形成與意義:以《孟子》、《莊子》、《呂氏春秋》為中心  
作者 佐藤將之  
類型 論文  
頁數 215~244  
下載 PDF  
語言 中文  
關鍵詞 「誠」,「精」,《禮記》,《孟子》,《莊子》,《呂氏春秋》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在先秦文獻中,「誠」字用例概念意涵的演變、暨在政治思想的發展上之意義。本文的分析試圖釐清,在戰國時代不同的文獻之間,其「誠」概念演變的幾個特色,其要點如下。春秋時代以前的文獻中,幾乎沒有概念化的「誠」字的例子。在《禮記》的〈檀弓〉、〈曲禮〉等篇章的用例中,「誠」字主要係針對「鬼神」的「虔誠」;在其他的例子裡,則有延伸到在祭祀儀禮中、或「齋戒」時的「虔誠」之意。到了《孟子》,「誠」字開始與「善」字相結合,用來描述統治者和人民之間的影響關係。相對地,在《莊子》中,「誠」字則在批評儒家的價值概念,即「仁義」和「禮」的脈絡下出現,《莊子》主張,「誠」係指一種「真心」的意思,而此「真心」乃是屬於「天地」的。到了戰國末年所編輯的《呂氏春秋》中,基於「相類相應」的思維模式,以及其「誠」與「精」概念相結合,而提倡透過「非語言」的意念傳達(即「精」和「精」之間的互應)。具體而言,有「誠心」的統治者之「精」會引起被統治者的正面反應,而能夠由此不靠法令等語言的手段贏得人民的服從。如此,透過戰國時代的概念發展,由《呂氏春秋》中的「誠」和「精」概念之結合,「誠」概念在其「養生與天地合一非語言的統治」的理論架構中發揮其思想特色。

 

作者: 佐藤將之
類別: 論文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