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43 卷 第 4 期 102年12月
篇名 | 時間形式、禮與恥感──火的原型象徵 |
作者 | 楊儒賓 |
類型 | 論文 |
頁數 | 555~598 |
下載 | |
語言 | 中文 |
關鍵詞 | 太陽,火,禮,丹道,勇,恥 |
中文摘要 | 五行中,「火」的來源最神祕,其他四行雖與天界有聯繫,但其存在根據都在大地。「火」的來源與依據卻被認為來自天界,尤其是太陽與「大火」此一恒星。太陽、月亮與星辰的運行有固定的軌道,軌道是歲、月、日等時間向度的來源,時間則是一切經驗成立的基礎,或者是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所說的「形式」。三光之中,「太陽」提供的熱能被視為「天火」,「天火」用以敬獻神祇。「火」也帶來熟食,熟食是文明之始,也是秩序之始,由「火」引燃的「天火」、「煙燎」、「熟食」諸概念是「禮」的起源。 「火」帶來了光明與動能,它是生命的起源,一種精微的生命之火被稱為「精氣」,「精氣」可與「」在本質上可互訓。「」的意識化即是本質性的精神之「本心」,其同格語包含良知、心中之心、大心等;「本心」的自然面即是「」(其同位語包含夜氣、先天之氣、氣母等)。從戰國後即有經營此生命之火的學問,丹道即是修自然面向的「」之學問,儒道的實踐哲學則是由意識下功夫以轉化人的存在狀態,亦即由「」變化氣質,以證超越。 「火」由於具備動能義、光明義,它使得人的道德實踐具足了動力因,「勇」、「恥」、「改過」、「不忍」諸種德目皆出自火的精神。在五行當中,唯有「火」行特別彰顯否定性的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力道,它與各大教的「懺悔」、「罪」之意識有銜接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