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長期通貨膨脹―兼論「中古自然經濟」的形成

新 第41卷 卷 第 4 期   100年12月    

篇名 東漢長期通貨膨脹―兼論「中古自然經濟」的形成  
作者 陳彥良  
類型 論文  
頁數 669-714  
下載 PDF
語言 中文  
關鍵詞 東漢,通貨膨脹,五銖,自然經濟,行錢,貨幣史  
中文摘要

        往昔研究認為,東漢執政者對貨幣鑄造態度消極,黃金與法定貨幣五銖等金屬鑄幣流通漸減,實物貨幣的使用逐漸增加。魏晉南北朝延續此一趨勢,於是而有中古自然經濟的形成。本文根據考古資料整理分析東漢貨幣制度演變,從而提出新的觀點,認為這是東漢長期通貨膨脹最後階段的貨幣崩潰,造成經濟全面蕭條的必然結果。

  根據出土錢幣資料分析,東漢二百年中銅錢持續減重,以及貨幣數量持續增加,顯示存在長期上升的通貨膨脹趨勢,而非如昔所論實物貨幣的加強。本文指出,東漢前、中期延續秦代和西漢政府對鑄幣的壟斷,以及「行錢」等制度,導致東漢長期通貨膨脹。東漢後期桓帝永壽、延熹之際,原為解決通膨問題所形成的「寬鍥薄之禁」(暫緩對刮削錢幣銅屑的禁令)政策,反而造成行錢法律負面效應的放大,使得東漢前、中期的緩和性通膨,迅速轉變為後期的急速性通膨(桓帝延熹年間起「剪輪錢」戲劇性大量出現可證)。其後靈帝四出文錢與董卓鑄小錢,造成漢末更嚴重的惡性膨脹,最終並導致貨幣的全面崩潰。貨幣經濟於斯結束,物物交換經濟開始。東漢幣制雖終結於靈帝與董卓,但論其始源,則在「行錢」與「寬禁」政策開展之時,其結構便已內含後續變化的關鍵因子 。  

 

作者: 陳彥良
類別: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