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清華學報
ISSN 0577-9170; DOI 10.6503/THJCS

   Cover

台灣閩南語中與時貌有關的語詞”有””ø”和”啊”試析

新 第28卷 卷 第 3 期   民國八十七年九月    慶祝湯廷池教授六十五歲論文集(II)

篇名 台灣閩南語中與時貌有關的語詞””ø試析
作者 曹逢甫
類型 論文  
頁數 299-334
下載  
語言 中文  
關鍵詞 時貌,時相,情態,情境時貌,上加時貌,完整貌,自然圖像法則,國台語比較  
中文摘要

過去文獻裡對國語及台灣閩南語時態語的討論雖然不少,但很不幸地卻非常混亂,造成混亂的原因之一無疑是大家對所使用的專門術語並沒有共識。本文的目的就是想要釐清基本概念像什麼是時貌(aspect),什麼是完整貌(perfective aspect),又完整(perfective)與完成(completive)的關係為何?並藉這些概念來分析閩南語與完整有關的時貌語””ø,我們也會附帶地論及國語相對應詞語。如”-了#的不同。


說得具體一點,我們根據Smith1991)從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的觀點對時貌的討論,先對國語以及台灣閩南語的情境類型(situation type)加以探討。我們發現這兩種語言跟世界上許多語言一樣都可以把語言所表達的情境分成四類,即狀態情境、活動情境、完結情境以及瞬成情境。有了這個發現之後,我們再根據四類情境與各時貌與貢獻的情形來斷定國語完貌標誌為”-,如(1)所示,而台灣閩南語與之對應的是ø形。這可從比較(2)和(1)得其梗概。


(1)    他昨天寫了三封信。


(2)    a. 伊昨方寫ø三封批。


b. 伊昨方有寫三封批。


 


2a)和(2b)都可以用來對應(1),但(2a)和(2b)並不同義。(2b)比(2a)多帶了強調的意思,而這一層意思明顯地來自。本文並進一步認同與其否定詞基本上為情態詞。它因此和四大類情境都能一起出現。語意上,它表示某狀態或某事件的確存在或發生。。在閩南語中,它被用來表達說話者從現在的觀點去觀察現在的狀態與過去的狀態或事件,也就是已然(realis)的語境,因為它是客觀情境之外上加的觀察,而且它多多少少含有強調的意味,因此我們認為它基本上是個情態動詞,只有當它出現在某些特定的情境時,它才具有時貌意義。


則基本上是個情態語氣詞。它的基本定義是:句子所表達的命題涉及狀態的改變。因為狀態改變的認定時常牽涉到說話者主觀的見解,所都是閩南語情態系統的一部份。就這一點而言,他們跟完整貌ø形標誌相當不同,而這種差異基本上也反映在台灣閩南語跟國語的詞序裡。也就是說,這兩種漢語都有一條戴浩一(1985)所說的自然圖像法則(a natural iconic principle)。說得更具體些,這所們與動詞距離越近的越是用表示客觀情境,反之與動詞距離越遠的則越是用來表說話者主觀的看法。


本文也觸及方言比較所牽涉的方法學上的問題、並學習國、台語的實例來探討這種分析法的用處

 

作者: 曹逢甫
類別: 論文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