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清華學報
ISSN 0577-9170; DOI 10.6503/THJCS

   Cover

詩樂關係論與船山詩學架構:兼論傳統詩學與中國思想中超形上學

新 第31卷 卷 第 1、2 期合刊   民國九十年三月

篇名 詩樂關係論與船山詩學架構:兼論傳統詩學與中國思想中超形上學  
作者 蕭馳  
類型 論文  
頁數 67-99  
下載   
語言 中文  
關鍵詞 以樂論詩,「詩者,幽明之際者也」,超越形上學,聲情,船山詩學架構  
中文摘要         本文由明代詩論中以樂論詩這一重要理論現象入手,討論作為王船山詩學框架的詩學關係論。文中首先指出:秉承儒家傳統,船山在詮釋儒家經典時即肯定了音樂的宇宙論和倫理之至高意義。而在其涉及詩與音樂關係的文字中,又以形跡的幽微入空和無有邊際作為判斷超越程度的根據,置樂於詩之優位。然而,船山又以「詩者,幽明之際者也」這一命題指明:處優位之樂並不與詩隔絕,而可「涵之於下」,及涵容在詩裡;同時,處下位的詩亦能「際之於上」,即以希微清空為其至高境界。在此,除對詩樂關係提出一種解決之道而外,王氏其實揭示中國文藝中一個與中國哲學中「超形上學的吊詭」相對應的、肯認形上與形下一貫、具象與抽象顯微無間的傳統。由其以樂為詩之極詣的看法為基點,王氏論詩倡「聲情」,即主以外在的聲昭徹內在的情。這使他在言與聲的關係上,強調以樂理駕馭文字,以使言宣於生;而在言與意的關係上,強調以言起意,反對刻畫立意。從其詩學的整體而言,此一詩學關係論的理論重要性在於:他使王氏肯認了詩歌中形式的本質意義。而已樂為詩之極詣,則使船山主要將詩視為時間藝術,即以動姿體認宇宙的和絃。然而,有肯認詩際於幽與明、密與顯、神與形、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的立場,船山又同時得以承繼和發揚宋以來的情景理論、在詩學中昭顯有形的空間世界。然而,這卻是需涵容眾動之化、並在空間維向和通感意義上體認宇宙和絃的形色世界。
作者: 蕭馳
類別: 論文
瀏覽數: